历久弥新的红色经典 《长征》用信仰照亮十三轮演出之路

发布时间:136 阅读次数:136

  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12月突破湘江。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2月至3月四渡赤水,5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6月至7月爬雪山,8月过草地,10月吴起会师。次年10月,会宁会师。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它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里程碑,一路上播撒了革命的种子。

  “用长征精神排演《长征》,用《长征》再现长征精神”, 中国红军的这场漫长行走已经成为历史,而歌剧《长征》对它的追随与致敬仍将继续……

  作曲家印青坐在钢琴前,久久没有按下琴键。一旁轻飘飘的空白五线谱,此刻在他的心中有千斤重。脑海里,波澜壮阔的旋律画卷已徐徐铺展开来,谁也不知道它将绵延多长,滚动多久。但印青知道,自己的音乐长征将要开始了。

  参军四十余载的点滴重现,内心的创作之火被点燃。父辈们翻过雪山,穿越草地,为了革命理想勇往直前的形象不断在眼前浮现,宏伟又有些凄美。那时他下定决心,一定要用音乐的笔触描绘这一段壮丽的史诗。

  用什么风格、什么情感的音乐,准确又有新意地表现革命前辈的理想情怀,令印青踌躇再三,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去思考。他没有立刻投入创作,而是拿出四大本收藏的《中国工农红军歌曲选》,重新品味经典的旋律和歌词;同时阅读大量与长征有关的书籍,仿佛自己也是一位红军战士,跋山涉水在革命的道路上前行。

  走到贵州,当地民歌犹在耳畔;来到西藏,弦子歌舞如在眼前。印青在创作时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将地域特色巧妙地融进自己的旋律中。“讲中国故事要用中国语言,创作时不仅要考虑让百姓接受,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受到感染和启发,最后变为精神上的升华。”在创作接近尾声时,印青还专门谱写了歌谣体的分节歌《三月桃花心中开》,穿插于歌剧多处。“剧目中需要有这样一首歌,代表了那代人的情怀与理想、审美与意志。”

  歌剧《长征》的世界首演已迫在眉睫,国家大剧院舞台技术部的工作人员正不分昼夜地进行舞台装台作业。两座巍峨的“山崖”矗立在两侧,一条吊桥悬于两山之间——这是第二幕湘江战役的布景,也是全剧舞台呈现的重难点。

  舞台与建筑物相比小了许多,但做舞台布景却丝毫不比建筑设计简单。这部歌剧共有六幕,几乎每一幕都要切换一到两个场景,既要兼具史诗性与创新性,又要符合长征途中不同地域的特色,最典型的就是两堵高12米的大体量立体墙。它们并不是平面墙,而是三维的曲面建筑,在投影的作下可以变为房屋或山体。这两面墙上还布置了大量的窗户与机关,可供演员在伸出的阳台上站立走动。

  说是布景,将其称之为舞台建筑更恰当,但要想呈现长征途中激烈的战斗场景与残酷的自然环境,还需要多媒体的辅助。此次演出动用了14台投影机对舞台上九个位置进行投影,投射的距离和角度、画面的大小都经过设计人员的精心测算;血染而汹涌的湘江、漫天飞雪的夹金山……逼真的投影与灯光、音效相配合,共同营造了恢弘磅礴的场景。

  导演田沁鑫在《长征》的排练和舞台合成期间,无数次是迎着朝霞离开大剧院的,她自己笑言,每天与国旗班擦肩而过,但是总比升国旗晚了一点。正如她在创作阐述里提到的那样:从作曲、编剧、演员到全体演职人员,工作以来,夜以继日。我们不似长征中的红军面对险境,坚毅求生,却也有些许形容词伴随这次创作:艰难、挣扎、意志、顽强、勤奋、友爱、勇敢、坚持、团结、胜利!

  幕后的工作人员与时间赛跑,台前也上演着一场急速奔袭。《长征》中需要表现诸多战斗场景,舞台上最夺目的除了主演,还有30多名来自革命老区的舞蹈演员。他们是吕梁山脉中英雄的后裔,在第四幕中出色地演绎了夜色中急行军、飞夺泸定桥的场景。

  另有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大剧院合唱团中的“十勇士”,在十天的时间里迅速成为了红军战士,摸爬滚打做各种舞蹈动作。虽然有出色的音乐记忆和节奏记忆,但他们的身体记忆并不强,却还要和舞蹈演员们一同进行形体训练,经常熬到浑身汗透。他们在台上表现的其实就是自己内心的世界,即使再艰难也不会倒下。他们用朴实无华的普通人姿态,塑造了红军战士的伟大形象。

  细数《长征》的来路,剧组的每一位成员都有无数难忘的瞬间,每一次大幕落下时,《长征》剧组的每一个人都互相拥抱庆贺着,依依不舍地道别。“前路再远莫忘记,一点初心为谁来。”中国歌剧的长征、为人民创作的长征、理想信念的长征,此刻又迎来了新的起点,迎来了新一轮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