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中,最为艰难的路段非草地莫属。那片草地位于四川省阿坝州松藩草原一带,长约500公里,宽约300公里,总面积达到15200平方公里,是典型的高原沼泽湿地。这里荒无人烟,水源有毒,走在上面不仅容易陷入泥沼,若身上有伤口,沾染上那里的污水,伤口会迅速感染,中毒致命。如此险恶的环境,令人胆寒。
草地的恶劣天气最为集中在每年的5月到9月。这个季节,雨水连绵不断,草地变得格外泥泞,寒冷的天气让人无法生火取暖,也无法烧水做饭。遗憾的是,红军正是在这个季节穿越了草地,饥寒交迫、疲惫不堪、疾病蔓延,许多战士因此丧命,不幸陷入泥潭的悲剧层出不穷。更为艰难的是,过草地时粮草几乎为零,连野菜、树皮也难以找到,正是在这个极端困苦的时期,红军传出了“吃皮带”的故事。
然而,在红军艰难走出草地后,命运发生了转机——有好心人送来了40多万斤粮食和2000多斤盐。这些物资,堪称雪中送炭,在红军最需要的时候,给予了他们生的希望。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红军已经走出草地,这时候再送粮食还有什么意义?但事实上,身体的崩溃往往发生在最后一刻,尽管红军在草地上经历了极大的牺牲,但几乎没有出现大规模集体死亡的情况。然而,正当红军快要走出草地时,却有数百名战士因体力透支倒下,无法再站起来,成为无声的丰碑。
开国上将王平曾亲眼见证,近300名红军战士在草地边的一条小河边,因体力耗尽倒地不起,他们的英勇无声地铭刻在历史的长河里。即便走出草地,红军仍然面临敌人的围追堵截,必须迅速投入激烈的战斗。此时,身体虚弱的红军战士若不能及时补充体力,将如何与敌人作战?因此,那些送来的粮食和盐,真是救命的粮草。
这份恩情来自谁呢?他便是松藩地区卓尼县的藏族土司杨积庆。杨积庆,藏名罗桑丹增南杰道吉,13岁便继承了土司爵位,掌控着几十万的部众。蒋介石与青海、甘肃的军阀一心觊觎卓尼藏区的丰饶牧场,迫使杨积庆改土设县,然而他始终坚决拒绝。杨积庆早已对的黑暗统治有了清醒的认识,而对于红军,他则产生了天然的好感,尤其是红军在长征途中,一再宣传民族政策,令他感到安心与信赖。
更重要的是,杨积庆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草地附近,从未听说过有人敢冒险穿越这片荒无人烟的禁地。然而,这些衣衫褴褛的红军战士竟然能够平安走出草地,这让他对红军充满了深深的敬意,认为他们真的是受到菩萨庇佑的神兵!因此,杨积庆早早派遣密使与红军联络,承诺红军进入他的领地后,粮仓任凭取用。看到许多红军战士因重病而无法前行,他还召集辖区内所有藏医为他们医治。
不仅如此,杨积庆得知在腊子口设下伏击的阴谋,立即将这一消息告知红军,并安排熟悉地形的向导为他们带路。腊子口,因其险峻的“一线天”地貌而著名,是红军进入陕北的必经之路,守军在这里筑起了坚固的碉堡,誓言要让红军插翅难飞。
担任攻克腊子口任务的是杨成武,他被毛主席誉为“白袍小将”。杨成武仔细研究敌情后,发现敌人的碉堡只在前方修建,顶部却是裸露的,两侧和背后都存在漏洞,极适合红军进行迂回包抄。然而,腊子口两侧的悬崖峭壁让敌人坚信红军不可能从两侧攻上。可杨成武的队伍中有一位来自云南十万大山的战士,翻山越岭如履平地,他轻松攀上了山顶,并丢下绳索,其他战士顺着绳索悄悄爬上了山,绕到了敌人的背后。随后,红军用手榴弹发起了猛烈攻击,成功突破了敌人的防线。
尽管杨积庆的帮助最终被蒋介石察觉,并因此遭到秘密暗杀,但杨积庆的英勇行为并没有被遗忘。他的儿子杨复兴,后来继承了土司的职位。在解放战争后期,杨复兴带领部队起义,迎接解放军,父子两代的土司为汉藏人民的团结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