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来只是拟授大校但因这一个特殊贡献被破格授予开国中将!

发布时间:116 阅读次数:116

  在1955年大授衔之前,毛主席审阅了即将授衔的名单。就在他查看到大校的名单时,眼前突然出现了“苏静”这个名字。当毛主席看到苏静仅被授予大校军衔时,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

  他随即叫来了负责授衔的工作人员,认真地询问了为何苏静只被授予大校的原因。沉思片刻后,毛主席开口说道:“大校有点低,还是应该授予中将才合适……”这话语中透露出他对苏静能力的深刻认可。

  大授衔结束后,苏静被提拔为中将,然而这一决定却引发了许多人质疑。在此之前,苏静的最高职务仅仅是东野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几乎没有直接参与过激烈的战斗。很多人不禁疑惑:即使毛主席觉得大校对他来说有些过低,但提拔至少将已经是极限了,为何要让他直接越过两级晋升为中将呢?

  其实,毛主席之所以让苏静破格晋升为中将,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毛主席看来,虽然苏静很少参与亲自上阵打仗,但他在战斗胜利中的作用不容小觑,贡献并不逊色于任何一位战场上的将领。

  苏静的贡献,尤其体现在情报侦察工作上。而且,他从年轻时就开始投身于情报工作,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从七岁开始读书的苏静,先是在私塾接受传统教育,之后进入了新式小学,并顺利升入了中学。1930年,他考入了漳州第二师范,并且从1927年起便投身于革命活动,成为了党外围组织的成员。不久后,他因为参与组织学潮而被当地政府逮捕。为了谋生,他选择随父亲前往缅甸。

  在缅甸,他在一家照相馆做学徒,虽然工资不高,但足够让他自给自足。然而,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让他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他意识到单纯逃避无法解决问题,于是毅然返回中国投身抗日救亡活动。第二年,他顺利加入红军,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军人。

  苏静不仅有学历,还有照相技术,这让上级觉得将他作为普通士兵实在是浪费了。很快,他被调入了作战科,并参与了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围剿战斗。

  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决定开始长征。红一军团作为先锋部队,担负着开路先锋的任务。在长征初期,由于红军缺乏独立的侦察部门,屡次落入敌人的陷阱,导致了巨大的损失。因此,红一军团决定成立侦查科,专门负责敌情侦察。

  罗荣桓非常看好苏静,决定将他调入侦查科,担任侦查参谋。苏静最大的优点就是学习能力极强。虽然此前他没有接受过侦查方面的专业训练,但他短短几天内就掌握了侦查科的基本技能,并能够顺利胜任工作。

  罗帅对他极为赞赏,不久之后,他被提拔为侦查科长,开始独当一面。侦查科的工作非常枯燥,主要任务是收集敌情并绘制行军路线图,而实际作战则由其他部门负责。尽管如此,这项工作对战士的要求极高,因为任何一丝疏忽都可能给整个部队带来灾难。

  每当红一军团行进时,苏静和他的侦查队伍总是需要在前方反复勘察地形,确保绘制出的地图尽可能精准。有时一些复杂的地形他需要反复走几遍,才能确保地图的准确性。而且,每当大部队休息时,他还要继续侦查前方的路况,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即便如此,他从不抱怨,始终坚持完成任务。

  在长征途中,突破腊子口时,我军遭遇了严重减员和巨大的困难。饥饿、疾病和疲劳的困扰,使得部队的士气一度低落。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亲自前往一军团指挥部,督促部队北上。对于苏静而言,这是一次巨大的压力,因为他不仅需要提供更为精确的情报,还要确保部队尽量避免敌人的强敌并顺利到达目的地。

  每晚,苏静都要根据侦查员收集的情报,绘制出新的行军路线图,并将其呈报给毛主席。他对地图的精确度极为苛求,常常对图纸反复修改,直到完全符合实际情况。他绘制的行军路线图,直到今天,仍有一些保存完整,成为历史的见证。

  经过无数次的努力和调整,最终,我军成功到达了陕北吴起镇,长征历时两年,终于结束。苏静在过程中表现出的冷静和智慧,也成为了他成功的重要保障。

  一次,在吴起镇,苏静与几名上级一起去瓦窑堡以北地区侦察。不幸的是,他们迷失在沙漠中。所有人都焦虑不已,但苏静依然沉着冷静,他将马的缰绳放松,让老马自己带路。最终,大家顺利走出了沙漠,脱离了困境。事后,苏静笑着说:“老马识途。”

  抗战爆发后,苏静被编入115师。在这段时间,虽然所有其他人都面临降级,唯独苏静被提升为侦查科长。他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情报嗅觉,特别是在1938年,115师驻扎在晋西孝义地区时,老蒋派遣高参来联络我军,实则是为了获取情报。苏静巧妙地利用醉酒之机,故意泄露了一些“绝密”信息,成功诱敌深入,并破解了敌方的电码密码,为我军提供了重要的战略优势。

  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苏静跟随大部队前往东北。尽管东北战局复杂,条件艰苦,苏静依然不断为前线提供精准的情报,帮助部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在秀水河子战役中,正是苏静的情报使得我军重创敌军,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在辽沈战役中,苏静再次为部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情报,确保了我军在这场战役中的胜利。虽然他没有亲自上阵打仗,但他的情报工作为我军取得胜利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最终,尽管苏静的最高职务只是东野的作战科长,他依然凭借卓越的情报能力和冷静的指挥,在隐蔽战线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而毛主席之所以最终提拔他为中将,也正是因为深知他在革命胜利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苏静的前半生献身革命,后半生则倾注于国家建设,赋予了中将军衔名副其实的荣光。

  开国中将苏静:从未领兵打仗却等于10万雄兵,颜梅生,2015年11月05日,人民网-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