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0年,遵义县枫香镇的一个偏僻村落里,住着一位中年男子,他的右腿因战伤瘸了,身形显得尤为独特。平时,他靠做泥瓦匠谋生,被村里的人亲切地称作“跛脚瓦匠”。尽管他的瓦匠生意并不兴旺,但他仍然通过扁担挑着小商品,四处走村串寨,贩卖日用百货,挣些零花钱,足以应付家庭开销。对于这个时代,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生活物资匮乏,温饱本就成了难题,而娱乐活动更是寥寥无几,简直可谓是清贫至极。对于“跛脚瓦匠”而言,简单的生活成了他最为珍惜的方式,他每天的乐趣,除了劳动赚钱,就是捧起那份报纸,阅读其上的文字。
某一天,正当“跛脚瓦匠”在家里安静地读着报纸时,他的目光停留在了一条令人惊讶的新闻上——上面赫然写着两个熟悉的名字:“杨勇”和“”。这两个人,他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曾经的老上级,眼前的字句让他心中涌起了激动与怀念。立即,他放下报纸,拿出了自己平日里不轻易动用的纸和笔,写下了一封简短却深情的信件,邮寄了出去。信中,简洁明了地向这两位革命前辈传达了两个重要的信息:第一,我依然活着;第二,生活艰难,恳请一份工作。
在当时,山村里贫穷的百姓很难想象一个“跛脚瓦匠”敢于向省军区司令员和政委递交请求,甚至是提出工作申请。普通百姓如何能和这些高高在上的官员产生任何关联,甚至得到他们的回应呢?可是,出人意料的是,杨勇和不仅没有对“跛脚瓦匠”提出的请求产生任何不满,反而非常激动地回复了信件:“没想到你还活着!”此外,黄克诚听闻这一事件后,也专门为他出具了证明,恢复了“跛脚瓦匠”的党员身份。而遵义地委也认真考虑了他的请求,并根据他的身体状况,决定为他安排一份合适的工作。在多方讨论后,最终确定了任命他为第七区副区长的决定。
那么,这位“跛脚瓦匠”究竟是谁?他与杨勇、、黄克诚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
“跛脚瓦匠”名叫孔宪权,他并非地道的遵义人,而是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的一个贫苦农村。父母都是农民,家境极其拮据,一家人靠几亩薄田过日子,生活艰难。孔宪权从小就受地主阶级的压迫,深知只有通过革命,推翻旧社会的统治,才能改变贫苦的命运,才能实现靠自己双手奋斗的温饱生活。
19岁那年,孔宪权终于如愿加入了红军。那支为人民而战的队伍给了他实现理想的希望。加入红军后的孔宪权,胆略过人,奋勇作战,几乎每次进攻时都冲在最前线,从不畏惧牺牲。他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使他逐渐崭露头角,晋升为班长、排长、连长、团长等职务。在彭德怀担任红三军团军团长期间,孔宪权还担任过他的传令排长。
在经过了无数的战斗和艰难的生死考验后,孔宪权的经验逐渐丰富。尽管他面临无数次的死亡危机,但每一次都能凭借过硬的战斗技巧成功脱险。他参与了五次反“围剿”战斗,并在其中表现出极大的勇气。1930年,他参与了龙冈之战,红军在战斗中大获全胜,击败了精锐部队,并成功俘虏了敌军指挥官张辉瓒。
随着战斗的继续,孔宪权的地位不断提升,成为了红军中的一员重要指挥官。然而,长征的开始,也让孔宪权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1935年,红军在长征途中遭遇了蒋介石调集的大军围追堵截,面对险恶的局势,临危不乱,凭借敏锐的判断力,找到了敌人的破绽,指挥红军突围。
在娄山关战斗中,孔宪权担任作战参谋,他亲自带领侦察队员,成功捕获了敌军“舌头”,从中获取了敌军的部署信息。这些情报为红军最终在娄山关战斗的胜利打下了基础。娄山关地势险要,是黔北的战略要地,敌人守备森严,想要夺取这里并不容易。
然而,孔宪权凭借出色的战术指挥,成功带领红军展开反攻。在突击队向敌军指挥部推进的途中,偶然遭遇敌人援军的增援,敌军的反应异常迅速,主动向红军发起了进攻。尽管处于劣势,孔宪权依然指挥队员们进行了有效抵抗,最终成功击退敌军。
在激烈的战斗中,孔宪权不幸中弹,左腿胯骨被敌人机枪扫中六发子弹。尽管伤势严重,他依然坚守岗位,继续指挥战斗,直至增援赶到。然而,他的伤势极其严重,需要紧急治疗。随后,他被送到了遵义老城的天主教堂接受治疗,那里已经是红军伤员的临时医院。
虽然治疗条件极为简陋,但孔宪权依然顽强地活了下来。然而,伤势太重的他,无法继续随红军行进,只得留在当地村庄接受治疗。经过长时间的恢复,他的伤情虽然有所好转,但留下了长久的后遗症,导致他行走时一瘸一拐。
战后,孔宪权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跛脚瓦匠”。虽然身体有些残疾,但他的革命经历和伟大精神让村民们都敬仰不已。许多村民在听说他的历史后,将他视为“活着的红军菩萨”,甚至将他曾穿过的物品视为“神物”,用于祈求健康和驱邪。
然而,1950年,报纸上的那一条新闻将孔宪权的生活轨迹带回了他与革命的过往。见到杨勇、的名字,他立刻写信告诉他们自己还活着,并希望得到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接到信后,杨勇和都激动万分,认为孔宪权早已牺牲,没想到他居然仍然活着。于是,他们马上为他恢复了党籍,并安排了工作。
经过一番考察,遵义地委决定任命孔宪权为第七区副区长。随后,孔宪权还积极参与了遵义会议纪念馆的建设,并最终成为了馆长。他不仅整理了大量的革命资料,还多次接待外国作家,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革命的伟大精神。
1988年,孔宪权因病去世,享年86岁。尽管他离世,但他为中国革命和红军精神所作出的贡献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他的精神将继续激励后人,成为永恒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