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溪红军渡长征起点的烽火记忆

发布时间:75 阅读次数:75

  在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中游的苍溪,有一处意义非凡的地方——红军渡。它原名塔山湾渡口,看似平凡的渡口,实则承载着改变中国革命进程的厚重历史,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也是强渡嘉陵江战役的主渡口,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铸就了一座不朽的红色丰碑。

  1932年,国内局势风云变幻,蒋介石调集重兵对各革命根据地展开疯狂“围剿”。红四方面军为保存力量、寻求新的发展,被迫从鄂豫皖根据地千里西征,于年底转战至川陕边区。彼时,四川军阀内部混战不断,红四方面军抓住时机,迅速占领通江、南江、巴中地区,成功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这片根据地宛如黑暗中的火炬,短短时间内,红色政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红色火种在大巴山地区熊熊燃烧。

  然而,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1934年末,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踏上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后,蒋介石亲自部署“川陕会剿”计划,妄图将红四方面军扼杀在嘉陵江东岸。红四方面军面临着严峻的生死考验。1935年1月22日,关键时刻,中央电令红四方面军挥师西进,策应北上。接到命令的红四方面军,在“强渡嘉陵江,迎接党中央”口号的激励下,迅速投入紧张的渡江准备。

  但摆在红军面前的困难重重。敌人为阻止红军西渡,集结五十三个团的兵力,沿北起广元朝天驿、南至南部新政坝,长达约六百里的嘉陵江西岸布防,纵深直至涪江沿岸。不仅如此,敌人还将江上所有船只掠往西岸,在沿江重要滩头修筑碉堡、布置障碍,企图凭借嘉陵江天险,将红军困死在江东。

  为突破敌人的封锁,红军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顽强的意志。没有船,就依靠苏区群众,在苍溪王渡镇东河岸边的蔡家院子外河畔,夜以继日赶造木船。红30军军长余天云、政委亲临工地动员,短短一个月内,75只适应强渡的“毛蚌壳”船建造完成。同时,利用王渡河滩与嘉陵江主渡口相似的地形地貌,红军展开紧张的划船、泅水等渡江作战训练,为战斗胜利奠定基础。

  1935年3月28日,是改变历史的一天。夜幕降临,嘉陵江畔一片寂静,只有江水的潺潺流淌声。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副总指挥王树声以及红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亲临前线,设渡江指挥所于塔子山后山下的谭家大院。随着一声令下,渡江战役正式打响。第一批突击队员们不用木桨,人人手持水瓢,轻轻划船,利用翻腾的浪涛声掩盖划船声,舍生忘死向对岸奔袭。敌人发现后,立刻疯狂扫射,一时间,江面上火光冲天,子弹呼啸。但红军战士毫不畏惧,勇往直前,顶着枪林弹雨强行登陆。经过激烈战斗,红军成功突破敌人防线,占领对岸滩头阵地。后续部队源源不断渡江,迅速向纵深及两翼发展。

  自3月28日至4月21日,历时24天的强渡嘉陵江战役取得辉煌胜利。红四方面军连克阆中、南部、昭化、剑阁、梓潼、青川、平武、彰明、北川9座城镇,歼敌12个团、1万多人。此役不仅彻底粉碎敌人的“川陕会剿”图谋,有力策应中央红军在川南的斗争,还为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创造条件,为中国革命中心向西北转移提供重要保障。同时,作为红军大规模强渡江河的典型范例,为后续的江河作战积累宝贵经验。

  在这场战役中,无数英雄事迹闪耀着光芒。女红军战士石磨玉,从小与养父靠打渔为生,熟知水性。战斗中,她与养父、兄长秘密夺回敌船,运载战士渡江。养父不幸中弹牺牲后,她强忍悲痛接过船桨,腹部被弹片击中、肠子流出,仍咬紧牙关将船只划到对岸,最终壮烈牺牲。还有许多无名战士,为了革命胜利,将热血洒在这片土地上。

  如今,苍溪红军渡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伫立江边,江风拂面,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的枪炮声和战士们的呐喊声。红军渡承载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激励着后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