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硝烟惊心动魄这支部队走出700多名开国将领!

发布时间:117 阅读次数:117

  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同日,在远离中央苏区的湖北黄安七里坪,一支兵力达4.5万人的红军部队,经过重整编制,挂上了新的番号——这就是

  新成立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政治委员陈昌浩、政治部主任刘士奇;而实际的最高领导人,则是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委主席张国焘。

  红四方面军所属的各军团部队,原在鄂豫皖苏区深耕多年,后来随着反围剿战斗的需要,红四方面军一路西进,经历了惊心动魄的革命旅程。

  1932年7月,军队组织30万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发起声势浩大的围剿。经过数月浴血奋战,红四方面军被迫于10月份放弃鄂豫皖苏区,各主力部队转战西进。当年12月,红四方面军抵达陕西和四川边界,创建了川陕省苏区;同时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张国焘继任主席。

  1933年2月,红四方面军在四川通江成立川陕省苏维埃政府,辖通江、南江、巴中等中心区,以及二十多个周边县市。

  如上下图,这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陕省造币局铸造的红军钱币,见证了红四方面军在川陕省的峥嵘岁月。

  从1933年初到1935年4月底,川陕省苏区及红四方面军多次挫败军及军阀川军的围攻,历经大大小小各种残酷的战役和战斗,先后累计歼敌十多万人,而红四方面军加地方武装、机关职工等规模扩大至约十万人。理论上,这是一支可以改变中国红色工农革命历史进程的大部队。

  但就在这时,红四方面军的最高政治领导人张国焘,却打起了退堂鼓。事实证明,张国焘的革命意志是不坚定的,面对困难奋勇抗战的信心不足,他没有勇气直面军队和川军联合发起的更大规模的攻势。于是,1935年5月,他擅自决断,放弃红四方面军经营了两年多的川陕省苏区,命令大部队继续西进——这就是红四方面军长征的开始。

  应该说,红四方面军的长征历程,就前半段来说,比中央红军部队红一方面军,要顺利得多。大概在西进一个月后,即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就抵达四川懋功跟红一方面军会师了。

  会师后的红四方面军,大概还保留了8万人的兵力;反观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从中央苏区出发长征,一路凶险,敌人的围追堵截就没有断过,历经湘江战役、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等重大战役,终于突破重围跟红四方面军会师。但彼时的红一方面军,兵力仅存1万余人。

  顺便一提,我的祖父石子标于1929年6月在中央苏区福建武平县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3月牺牲于一次“反围剿”战斗中;若不是牺牲得早,他应该会是红一方面军的一员,追随中央红军长征。

  八比一!这就是红四方面军跟红一方面军的兵力对比值。本来,中国工农红军是一家,不分你我。但极具野心的张国焘觊觎中央领导权,他仗着自己是红四方面军所属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的主席,公开跟中央唱反调。

  本来,出于团结革命和军事整编的需要,中央一度对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进行了混编,分右路军和左路军,并作出了战略决策:全军北上。但担任左路军总政治委员的张国焘,拒绝率军北上,反而强令左路军南下!这是公然违背中央方针的决定,背后的原因是张国焘企图分裂中央。

  1935年9月,中共中央率红一方面军主力部队继续北上长征,而张国焘则通过哄瞒、胁迫等手段,迫使、陈昌浩等高级将领同意率领原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以及原红一方面军第5军、第32军,南下川康。

  在此期间,张国焘做出了进一步分裂革命的举动,触碰了革命的红线,引起广大指战员的反感。原来,1935年9月,张国焘在四川理番县(今马尔康县脚木足乡)的卓木碉会议上,竟然宣布另立“中央”,此举引起了陈昌浩、等红四方面军高级将领的强烈不满和高度警惕——这也为红四方面军不久回归中央长征路线打下了伏笔。

  在张国焘的独断指挥下,红四方面军时而南下,时而西进,迂回于雪山和草地,行军十分困难,在军和川军的围追堵截下,连续作战,导致部队伤亡很大,截止1936年4月,原有8万人的红四方面军,仅剩下4万余人。

  1936年6月,在朱德、和等高级将领的强烈主张下,红四方面军终于决定回归北上路线,同时张国焘也被迫同意取消了此前另设的“中央”。

  此后,红四方面军迅速北上,并于7月初抵达四川甘孜地区,与红2、红6军团会师。经批准,红2、红6军团和红32军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

  于是,红二、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寻找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但在行军过程中,1936年9月,张国焘在红军岷州会议上,以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的身份,再次提出部队西进的主张——可见张国焘的根本思路就是不想与中央红军会合。而这一次,张国焘的主张遭到了追随他多年的老部下陈昌浩的截然拒绝。

  然而,精于争权夺利的张国焘,还是通过颠倒黑白、打感情牌等手段,争取到了其他一些高级将领的默认支持,致使红四方面军又一次走向了西进的“岔路”上。好在行军至甘肃洮河边,眼见大雪封山,西进无路可去,因此在红四方面军洮州会议上,绝大多数红军领导干部、指战员,一致反对张国焘提出的经迂回后继续西进的路线!

  至此,在全军统一思想、张国焘一人孤立的情况下,红二、红四方面军终于得以排除干扰,全力北上。经过为时一个月的翻山越岭、长途跋涉,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分别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宁夏将台堡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红四方面军虽然在张国焘的错误领导下,在长征路途中多次走了弯路,造成了本可避免的重大战斗减员及非战斗人员伤亡,但红四方面军始终是一支英雄之师:他们的战斗足迹遍及鄂豫皖、川陕甘、宁夏青海新疆等多个省份,一路筚路蓝缕、浴血奋战,仅在红军时期,总计歼灭敌军88万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他们英勇杀敌,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解放战争期间,原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和各级指战员,屡创战斗奇迹,多次取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果,为解放全中国、打下人民江山,做出了伟大贡献。

  2025又逢八一,值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之际,回顾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史,我们不由得赞叹,红四方面军的建军和作战经验,无愧为我军的重要建军财富。谨以此文,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