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长河中,红军长征无疑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军事壮举。许多人或许不太知道,实际上在红军主力进行长征之前,还有一场极为艰苦且同样影响深远的战斗,它被誉为“小长征”。这场历时九个月、跨越五省区的战斗,是由张云逸和领导的红七军完成的,堪称是一段令人感动的传奇。
1929年12月11日,百色山城红旗飘扬,锣鼓声声,气氛热烈。由张云逸担任军长、(当时化名邓斌)担任政委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正式宣告成立。这支红军,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后,由中国领导下组建的第四支革命武装,初期共有5000余人。红七军的诞生不仅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也给广西的反动势力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为当地的人民带来了一线希望。
随着红七军的成立,广西的反动势力开始感到恐慌。为此,他们策划了对红七军的疯狂进攻,企图一举消灭这支新兴的革命武装。面对敌人的强大压力,张云逸与等指挥官作出了迅速而果断的决策,决定将部队带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广西和贵州边境地区,开展游击战,并强调要求红七军要与人民群众建立深厚感情,获得民众的支持,以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力。由于红七军始终保持严明的纪律,并且对人民群众充满关怀,部队很快得到了各地百姓的热烈支持,人数也不断增长,力量日益壮大。在此背景下,红七军在攻占贵州榕江和收复百色的战斗中取得了显赫的战果,展示出了强大的战斗力。
然而,到了1930年10月,红七军接到中央指令,决定向桂林和柳州等城市发起进攻。由于对战斗路线的错误判断,尽管红七军在战斗中英勇奋战,但最终还是屡屡遭遇失利。面临困境,张云逸、等领导人进行了冷静的战略分析,最终决定放弃失败的计划,转而向中央苏区进发,准备与、朱德领导的中央红军会合。
张云逸深知,在部队遭遇严重减员的情况下,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组织结构,才能保证部队战斗力的持续提升。他提出,部队的编制和体制必须与其战斗力相匹配,才能提升整体作战效能。于是,为了适应新的作战需求,张云逸和果断将红七军的第十九师和第二十师缩编为两个新的团:第五十六团和第五十八团。梅花村的遭遇战让红七军一度陷入困境,部队分裂成两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张云逸及时做出调整,将自己率领的一部分人员重新整编,组成了一个新的团。面对人员短缺和后勤困难,张云逸多次为如何克服这一局面而彻夜难眠,他在深思红七军的未来,思考如何从困境中走向胜利。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整编后,张云逸重新带领五十八团出发。在行进过程中,每当遇到敌情,他总是走在队伍前头,亲自了解敌情、指挥战斗;当没有敌情时,他则总是走在队伍中间或后面,与指战员们交流思想,鼓舞士气。五十八团的干部和战士们坚信,只要跟随张云逸,就一定能成功到达中央苏区,完成这一光荣使命。
历史上,许多以弱胜强的战例都曾载入史册。而张云逸不仅能在战略和战役上实现以弱胜强的奇迹,在战术层面上也有独到的见解。1931年2月,红七军五十八团在与湘赣独立第三团会合后,向湘赣边区的永新进发。当红七军进入湖南茶陵县李家村游击区时,遭遇了湖南军阀何键麾下的两团阻击。敌军人数、装备均占优势,而我军只有两个团,且装备参差不齐;敌人抢占了有利的高地,战场形势十分严峻。然而,张云逸凭借机智的指挥,成功实现了以弱胜强的战术奇迹。
在战斗的正面,枪声、炮声震天动地,双方的激烈交锋让战场一片混乱。突然,敌人的侧翼传来了密集的枪炮声。敌军瞬间陷入了混乱,“哪边是主要方向?”他们根本无法判断。就在这时,红军一个连队按照张云逸的指示,快速绕过敌人的防线,从敌人的后方突入,犹如一把尖刀直插敌心,彻底打乱了敌人的部署。红七军趁机展开全线进攻,敌人根本抵挡不住,最终被彻底击溃,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场胜利不仅给红七军带来了极大的鼓舞,也让红七军的威名在湘赣边区广为传扬。
经过一系列艰苦的战斗,红七军的两个团终于成功到达中央苏区,与、朱德等领导的中央红军会合。张云逸目睹着战火中的战友们,心中充满了感慨与喜悦。历时九个多月,红七军跨越了桂、黔、粤、湘、赣五个省区,参加了上百场战斗,最终成功完成了与中央红军会合的使命。这一千里转战,不仅是对红七军的巨大考验,更是一次史诗般的“小长征”。
在江西瑞金,和朱德亲切接见了张云逸,并对红七军的英勇事迹表示高度赞扬。为了表彰红七军在长途跋涉中的卓越表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还授予了“转战千里”这一大红锦旗,作为对红七军不屈不挠精神的最高褒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