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许多人未曾到过甘肃天水,但一定吟诵过这样的美丽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大多采自秦人早期生活的秦州(今天水)山野,秦风秦韵,情思悠扬。
在这产生了古老情诗的山塬间,一首堪称中国最早的军歌,传唱至今依然荡气回肠:“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可见,千年历史留下的不仅是稼穑光阴、牧歌悠扬,古战场遗址的苔痕还记载着远逝的刀光剑影。
历史是时间的流逝,也是精神的聚光。从这首古老的军歌中,我们仿佛穿过历史烽烟,看到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家国情怀。
地理学者将“秦人始基于此”的天水喻为大西北的“十字路口”,“当关陇之会,介雍凉之间,屹为重镇”“襟带关河、秉其厄塞”等描述比比皆是。
笔底波澜,世上烽烟。由岁月积淀的地方文化,常常浓缩为地域风情、定格为风景名胜、流传为民俗礼仪。如今,在天水,古来“兵家必争之地”的痕迹以各种形式铭刻成一座城市的国防印记。
白起堡、弓门寨、李广墓、诸葛军垒、街亭……这些历史文化景区,挤满了慕名而来的游客,当地导游一遍遍讲述着那些脍炙人口的典故与传说。
春秋战国时代,华夏民族“兵学”兴起。秦军借助早期出现的,运用诸如避其锋芒、依仗后方、迂回而击等策略,使得强盛一时的诸戎终显委靡,秦人、秦文化在战乱中发展并崛起于天水。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诸葛亮以“全蜀安汉”的战略,3次用兵天水,使这里成为魏蜀交战的主战场。长达60多年的战略相持与激烈战争,上演了一幕幕史诗般的战争大戏,形成独特的三国文化。
三国时期的横刀纵马,兵来将往,天水百姓难辨是魏是蜀。于是,就有了一个独特的人称代词:“曹的”(意指我们),“刘的”(意指你们)。这一“曹刘之谓”已演化为当地方言,沿用至今。
一出《失空斩》,唱词中囊括了天水的名山险隘;一出《天水关》(又名《收姜维》),成为京剧、豫剧、晋剧、越剧、黄梅戏等各种戏曲的经典之作……如果说,先秦的战争记忆大都存留在古籍文献和山野遗址间,那么,群雄并起的三国故事与人物,则流传为民间话本、故事民谣,在田间街巷的口口相传中,演绎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的历史。
农耕文明以土地为命脉。古人耕作于斯土,土地即为家国天下,自古以来都是中国人质朴而又执着的信念。因此,无论经历多么频繁的战端、多么惨烈的战争,守护家园、保卫国土,从来都是华夏文明聚而不散、争而不灭的核心。
1935年,当地乡亲挥别红军时,以岑参诗句书于匾额相送。今日观之,依然望如朝曙、光彩绽放。
记者在天水采访红军长征故事,谈及红军当时各个方面军的编制隶属、行进路线、主要战事等,当地群众娓娓道来。
在天水红军长征纪念馆,密密麻麻的红色箭头标注出红军跋涉的足迹。面对围追堵截,红军在天水一路打仗、一路前行。攻天水、夺秦安、取武山、渡渭河……英雄部队在这里创造了多个经典战例。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在频繁的战事中,红军不忘将革命的火种广泛播撒。数月之间,他们就在当地建立数十个县、乡、村级苏维埃政权,发展地方武装,大批青年义无反顾跟随红军奔赴前线。
“为有牺牲多壮志”。红二方面军红六军团十六师师长张辉,在一次夜战中牺牲,年仅25岁。战友们将他安葬在守望天水的牡丹山上,见证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天水新篇。
星海横流,岁月成碑。时间錾凿于历史的标记不可磨灭——今日天水,“红军墓”高耸于山岭,被列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红色遗址、革命纪念地等多达百余处。当地政府据此开辟了10条红色文旅路线,面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
在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全民族抗战中,一批批天水青年别桑梓、冒刀锋、蹈万死,慷慨从戎。数万天水儿女奔赴抗日战场,裹革沙场者达十之一二。
天水的军史专家说,“国防”二字最早可见于汉代《崇国防疏》。疏者,文章也。放眼今日天水,一片盈盈新绿,巍然岁月遗迹,记载着波澜壮阔的红色记忆,分明就是一篇直击心灵的国防大文章。
虽然安葬着一代名将宝剑和衣冠的“李广墓”是天水著名景点,但天水是不是古之“龙城”,学界却说法不一。
天水军分区领导坦言:“龙城”何在是学者之题,他们的使命与责任是推动国防建设高质量发展,也就是“不教胡马度阴山”。
古老的天水,经历了刀锋扑面、白刃喋血的千年岁月。山河巨变、物换星移,沧桑的土地已是绿意盎然。历史至此,当写新篇。
在天水采访,天水军地谈及有关国防的话题总是充满热情与动力。无论是地方工作人员还是部队官兵,说到高质量,皆言一个“新”字。
天水市坚持落实“第一议题”,规范落实党委议军会、双向兼职、“军事日”活动等制度,强化党管武装。当地命名“罗盛教民兵排”,14所学校被评为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
天水市7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他们将双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设立退役军人创业就业“孵化区”,把双拥机构建到所有乡镇、社区,形成完善的拥军服务体系。
向战聚焦,天水市模块化编组民兵分队,对所有专武干部进行资格认证;滚动修订国防动员方案、开展国防动员能力检验评估,建立多领域专家人才库,打通“部队所需”与“地方所能”的链路。
常在媒体上看到一个话题: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古老而年轻的天水给出这样豪情的回答:从厚重的历史中,从生活的这片土地上,从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人身上,更从显现于锦绣山河“又踏层峰辟新天”的未来中。
此次一路走天水,都是寻曾经的战场旧址、战争遗迹而去。轻旋历史镜头发现,天水自古乃富民富郡富邦,但又因其四面环山、易守难攻的地理,千载刀光剑影、历代戈横马跃。天水虽为一隅之地,却总在战火征尘中进入历史视野。
然而,披览当地史籍不难发现,古丝绸之路上,每当战马嘶鸣声刚刚停息,悠扬的驼铃声便打响经济交流的节拍。从“王于兴师,修我甲兵”的战火烽烟,到“都邑殷阜、聚落相望”的物华繁富,历史的场景中总是一次次上演“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丝绸之路时,提出的主题词就是“路线”。历史的每条路线都是不同民族和文明之间接触的途径与动态过程。而战争,也是这种接触的途径和动态过程。
古天水乃先秦之邑,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重要孕育之地。作为农耕文明的精神产物,德化天下、修德怀远的儒家思想,深刻影响和塑造出中国“兵学”非扩张性的特性。
鹰扬、箭飞,烽燃、剑鸣。古战场上,策战马之将领、仗刀剑之士卒,当然要以“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尚武精神去赢得胜利。但是,我们的祖先把“崇文尚武”组成一个词,从一定意义上说明超越战争胜负的,是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和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鉴。
今日天水,历史底蕴之厚、人文景观之美、桑麻翳野之茂,无不证实着这样的历史逻辑:通过一次次金戈铁马的演绎,包容、吸纳、融合多民族的文明形态和文化形式,体现着我们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探寻、了解天水有关战争历史的横断面,让我们感悟和体验着这种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真理是朴素的,精神是有轨迹的。战争的重要价值之一是让我们认识到和平的可贵,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思考战争与和平的认知框架—国防观念。
我们每一个人既有享受和平美好生活的权利,亦有为了和平而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使命。正如梁启超在《新民说》里所写:“若无国防,则国难屡起,民将不得安其业。”